《入殓师》,日本奥斯卡获奖影片,讲述殡葬业让人生畏又温暖的事

前言

《入殓师》是一部讲述殡葬业者故事的电影。故事简单,主人公是一位乐团大提琴手,因为乐团解散而被迫回老家找工作,结果找到了一个被普通人所不接受、常常遭受排斥的工作——入殓师。

为了养家糊口,主角只能勉强从事这个工作,并面对亲朋好友以及妻子的冷落。然而,在一次次令人毛骨悚然的工作经历中,主角逐渐领悟到了生命的真正意义。

《入殓师》的故事

电影一开始,展示了男主角熟练地为逝者进行入殓的场景。入殓即在逝者入棺前,整理其容貌和更衣,让他们以美丽的形象留在亲友心中的最后印象。

主人公原本是一名交响乐团的大提琴手,乐团解散后,妻子支持他回到老家找工作。他被一则招聘广告诱骗去面试,没想到那是一份入殓师的工作。在社长高薪的引诱下,他决定接受这份工作。

然而,他在老家却受到小时候朋友的鄙视,连妻子也因为觉得他肮脏而离家而去。尽管受到打击,主人公并没有放弃,他从工作中发现了其意义。直到妻子回来后,她亲眼目睹主人公的工作才理解这份工作的意义。

最后,主人公突然得知小时候被父亲抛弃的消息。起初他对周围人劝他前往送别父亲持抵触态度,但最终他克服了内心的障碍,发现原来父亲一直关切着他。

《入殓师》在日本上映后广受好评,海外上映也受到高度评价。电影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色,包括故事情节的铺陈、音乐、幽默感、演员演技以及故事性等。

电影探索了生死议题,并通过让逝者以美丽形象离去来处理。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心爱的人在离世时展示出最美丽、慈祥和蔼可亲的形象。

令我感动的部分是,在亲人离去时,家属说出了“感谢你为这个家付出”的话。人们对外人通常有礼貌,而对家人要求严厉,却忘记了礼貌。这在国内也很常见。

电影还展示了许多社会现象。例如,一开始出现的美女死者实际上是男生。父亲直到儿子去世后才愿意接受他,承认不论儿子装扮成男生还是女生,他都是他的儿子。

还有另一个故事,逝者是一个问题少女,她的母亲将怨气转嫁到主人公身上,抱怨她女儿的头发颜色不对,要求主人公重新为她化妆。

旁边的人指出这对父母根本不关心女儿,只会在孩子出事后推卸责任。人们常常要等到事情无法挽回时才后悔,那又有何意义呢?

对入殓师这种工作的歧视也是一个主题,好像帮逝者入殓会传染病毒或者有所谓的不洁。然而,如果大家都不做这份工作,难道人死后就任其腐烂吗?

愿意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是那些能够承受别人无法忍受之事的人。即使无法尊敬做这份工作的人,也不应该鄙视他们。每个人都会死去,没有人希望自己去世后被随意对待。

实际上,类似的歧视也存在于排斥垃圾收集员、扫地的人、清洁工等职业。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人,在社会中生存并不困难(大多数人都是如此)。这实际上反映了阶级制度永远不会消失,自群居动物以来就一直存在阶级制度。如果人类仍然无法消除这种阶级歧视,那么可以说人类并没有比动物更高级。

和其他许多日本电影一样,《入殓师》充满了幸福和甜蜜的氛围。久石让作为配乐创作者,运用大提琴的稳重音色拉奏出了电影中优雅的主题。导演泷田洋二郎平实的镜头运用,以及演员本木雅弘等出色的表演,使这部以殡葬业为主题的电影散发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温暖。

在电影中,观众甚至会被入殓师对逝者化妆时那专注而温柔的眼神所感动,对这个行业表示极大的敬意。入殓师穿着衣服的动作像天鹅滑过水面般温柔,并如饰演年轻入殓师的本木雅弘所说:“静谧,所有的举动都如此美丽”。这部电影通过影像将入殓师塑造得非常美好。

静谧、神秘、简洁、禅意,这些都是日本传统美学的重要元素。很多日本事物都朴实无华,却蕴含着深意。最有名的庭园造景之一就是“枯山水”,石块代表山,白色的沙石代表水,偶尔有苔藓和小草坪点缀其中,这种景象充满着冥想的意境。

送行者中也展现了日本的民族特性,他们的入殓仪式在家中进行,摆设一目了然。家属安静地跪坐在榻榻米上,入殓师的动作如无声的音符在宁静的空气中展开。此刻,你会不知不觉地感受到这些动作背后所承载的精神升华,就像枯山水上爬着的纹路一样,静谧而充满无限的意义。

《入殓师》其实很容易理解,它的拍摄手法并不难以理解,前半部分甚至有点像诙谐的日本偶像剧。但正如我所说,它同时也传递了日本美学的寓意,简洁而富有深意。难怪它在当年的奥斯卡金像奖上脱颖而出,赢得了最佳外语片大奖。

久石让的配乐因宫崎骏的卡通作品而受到喜爱。电影中男主角拉大提琴的旋律十分动人,尤其是圣诞夜演奏的约翰·塞巴斯蒂安·巴赫的《圣母颂》更是让人难以忘怀。

至于影片背景所在的日本山形县田野乡村的风光,从枯草覆盖的秋溪、朦胧的雪山,到粉红色的樱花盛开,展示了季节变化的景色一方面表达了主角内心的变化,另一方面也展现了令人怀念的乡村之美。

死亡:生命不可避免的归宿

《入殓师》中,主人公寺岛寿一是一个入殓师,他的工作是处理死者的遗体并进行火化。在这个过程中,他对生死的看法逐渐发生了变化。电影中呈现了大量的殡葬场景,死亡被如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,让人们直面人生最终的归宿。

在现代社会,人们往往回避谈论死亡,害怕面对生命的终点。然而,死亡是人生旅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。《入殓师》以其真实的表现方式,鼓励观众正视死亡,理解生命的脆弱和宝贵。正如寺岛寿一在电影中所说:“每个人都会死,人生的终点就是死亡,但人们总是不敢正视它。”

生命:珍视与反思

电影中,寺岛寿一在处理死者遗体时,展现出对每个生命的敬意与尊重。他认真而细致地为每个死者做着入殓准备,让观众深刻体会到生命的可贵。在繁华喧嚣的都市生活中,我们常常迷失在物欲和功利之中,忽略了珍视生命的重要性。

《入殓师》提醒我们,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,都值得被尊重和关爱。无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如何,生命都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。通过寺岛寿一对死者的敬意,观众受到深刻的反思:我们是否足够珍惜我们所拥有的生命?是否应该更加关注生命的真谛?

人性:悔恨与救赎

在《入殓师》中,主人公寺岛寿一曾是一名战争摄影师,他曾亲眼目睹战争的残酷和死亡的痛苦。他内心深处有着无法释怀的过去,对于自己过去的行为感到内疚和悔恨。通过处理死者遗体的过程,寺岛寿一不仅是为死者送行,更是在为自己的灵魂寻求救赎。

人性是复杂多变的,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去的包袱和错误。《入殓师》通过主人公的内心挣扎,让观众思考悔恨和救赎的意义。人们是否能够坦诚面对自己的过错,并为之努力改变和弥补?

结语:

在《入殓师》中,导演通过死亡、生命和人性的表现,给观众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心灵之旅。这部电影唤起了人们对于死亡的思考与理解,教会了我们珍视生命并正视生命的终点。它用真挚的情感触动了观众的内心,让我们对生命的意义和人性的复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。

让我们在生活中学习《入殓师》所传递的思想,尊重生命,珍爱当下,正视死亡,并在人性的迷茫中寻求救赎。带着这份感悟,我们或许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生命的种种挑战,成为更加完整、坚强的个体。

《入殓师》,日本奥斯卡获奖影片,讲述殡葬业让人生畏又温暖的事
  • 幸运的朱茵:遭周星驰劈腿、又被骗拍风月片,却被黄贯中宠了21年

    张敏回眸,一瞬间风华绝代;林青霞喝酒,转身红袖一拂,众生皆醉;而朱茵眨眼,搅动了星河,彼时不知俘获了多少人的心。当年,不过20岁出头的朱茵把“紫霞仙子”那个痴情女子的娇、羞、怨、嗔演绎得入木三分,一颦幸运的朱茵:遭周星驰劈腿、又被骗拍风月片,却被黄贯中宠了21年

  • 陈嘉桦结婚六周年获意外之喜,与老公赖斯翔共进烛光晚餐很幸福

    5月4日,陈嘉桦在微博中晒出一组甜蜜照并写道:“结婚6周年纪念日就在这趟寻找天然纯净水的旅程中度过了,真的真的很感谢evian团队,让我们一家人一起工作顺便享受这难得的家庭旅行,甚至安排了法式料理的晚陈嘉桦结婚六周年获意外之喜,与老公赖斯翔共进烛光晚餐很幸福